10 月 15 日,著名艺术家、批评家杨卫走进宜春学院,以一场题为《中国现当代艺术》的精彩讲座,为现场师生铺展开一幅跨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长卷。讲座以时间为轴,从文革时期的艺术生态出发,系统梳理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觉醒、探索与突围历程,既有历史纵深的梳理,亦有艺术现象的深刻解读。讲座由宜春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院长杨礼浪主持。
讲座开篇,杨卫首先聚焦文革十年的艺术特征,详细阐释了 “红光亮、高大全” 的创作模式。他指出,这一时期的艺术在 “三突出” 原则指导下,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表达,作品多以红色主题为核心,追求视觉上的明亮感与人物形象的完美化,既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诉求,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术家的个性表达。
随着文革落幕,艺术界迎来拨乱反正的思潮解放,“伤痕美术” 应运而生。杨卫以程丛林《1968年X月X日》和高小华《为什么》等代表性作品为例,分析了这一流派如何以写实手法还原历史真相,将个体创伤与时代记忆融入创作,标志着艺术从政治工具向人文关怀的回归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文化复苏,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转折点。杨卫重点讲述了 “星星画展” 的突破性意义 ——1979 年,一群民间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外举办露天展览,尽管曾因 “影响社会秩序” 被临时关停,但最终通过抗争赢得了合法展出的权利,成为思想解放的重要象征。同期兴起的 “形式美” 讨论打破了单一的创作范式,而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的创作热潮,则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公共空间,成为中西艺术交流的早期尝试,为艺术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进入 80 年代,中国艺术界迎来探索的黄金时期。杨卫强调,新老艺术家的接力探索催生了 “85 新潮” 运动,这场席卷全国的艺术革新浪潮,以反传统、重观念为核心,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审美体系,推动中国艺术向现代性转型。
90 年代的艺术发展呈现出民间自发的活力。杨卫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画家村和东村的兴起,这些远离主流体制的艺术聚集地,以先锋实验的创作姿态吸引了国内外关注,行为艺术、装置艺术等多元形式在此蓬勃发展,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后续艺术生态的形成积累了经验。
讲座的最后,杨卫将目光投向千禧年前后的艺术区现象。他以宋庄和 798 艺术区为典型案例,分析了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共生关系。特别是 798 艺术区,从废弃的国营工厂转型为集创作、展览、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地标,其 “窑变” 式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转型,更成为国际了解中国艺术的重要窗口。杨卫指出,这些艺术区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个体探索走向集群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。
整场讲座脉络清晰、史料详实,杨卫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案例解读,让听众深刻理解了中国现当代艺术与社会变革的紧密关联。讲座不仅梳理了艺术流派的更迭轨迹,更揭示了艺术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自我、突破创新的精神内核,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思想深度的文化盛宴。
初审:易凯
复审:刘庚凯
终审:杨礼浪